Cherish what we have in this moment


Good attitude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  Sometimes we complain too much and don't cherish what we have in this moment.



Life is too short to complain everything in our life.  Either young guy or elder guy should cherish the moment with friends and families.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herish what we have in this moment


Good attitude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  Sometimes we complain too much and don't cherish what we have in this moment.



Life is too short to complain everything in our life.  Either young guy or elder guy should cherish the moment with friends and families.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Subject: 分享 上下兼顧,下半場要嬴 !
>
> 上下兼顧,下半場要嬴 !
> 上下兼顧,下半場一定要嬴

> 《紅樓夢》告訴我們:凡是真心相愛的,最後都拆散了;凡是胡亂混搭的,最後都團圓。
>
> 《西遊記》告訴我們:凡是有後臺的妖怪,最後都修成了正果; 凡是沒後臺的,都被猴子打死了。
>
> 《水滸傳》告訴我們:只走白道不行,只走黑道更不行; 必須走官匪勾結的黑白兩道。
>
>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精兵強將只能一時輝煌; 兵多將廣才能坐得天下。
>
> 時間告訴我們:忙碌的日子要好好照顧自己,人生如賽場。
>
> 上半場按學歷、權力、職位、業績、薪金,比上升; 下半場按血壓、血脂、血糖、尿酸、膽固醇,比下降。
>
> 上半場順勢而為,聽命;下半場事在人為,認命。
>
> 但願你上下兼顧,下半場一定要嬴。沒病也要體檢,不渴也要喝水,再煩也要想通,有理也要讓人
>
> "忘"掉昨天的不如意 "記"取昨日的經驗 , 明天絕對是一個燦爛的日子!

 
> 好文章共欣賞 ~忘 與 記~
> 年幼時期,我以為記得牢是真本事,過目不忘的大腦,真是天才啊! 中年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忘得掉才是真幸福。

> 忘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人生會披上一層灰色陰影; 忘不掉傷心的往事,人格會逐漸扭曲。
> 壯年以後,我開始向神求「健忘」之恩──

> 忘掉過去的輝煌,這是謙卑。 忘掉已往的失敗,這是勇氣。 忘掉從前的創傷,這是饒 恕。 忘掉昔日的罪過,這是感恩。

> 忘掉朋友的不週,這是大方。 忘掉仇敵的攻擊,這是愛心。
>
> “忘”比“記”難多了,“記”是聰明;“忘”是智慧、是修養!!!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ubject: 分享 上下兼顧,下半場要嬴 !
>
> 上下兼顧,下半場要嬴 !
> 上下兼顧,下半場一定要嬴

> 《紅樓夢》告訴我們:凡是真心相愛的,最後都拆散了;凡是胡亂混搭的,最後都團圓。
>
> 《西遊記》告訴我們:凡是有後臺的妖怪,最後都修成了正果; 凡是沒後臺的,都被猴子打死了。
>
> 《水滸傳》告訴我們:只走白道不行,只走黑道更不行; 必須走官匪勾結的黑白兩道。
>
>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精兵強將只能一時輝煌; 兵多將廣才能坐得天下。
>
> 時間告訴我們:忙碌的日子要好好照顧自己,人生如賽場。
>
> 上半場按學歷、權力、職位、業績、薪金,比上升; 下半場按血壓、血脂、血糖、尿酸、膽固醇,比下降。
>
> 上半場順勢而為,聽命;下半場事在人為,認命。
>
> 但願你上下兼顧,下半場一定要嬴。沒病也要體檢,不渴也要喝水,再煩也要想通,有理也要讓人
>
> "忘"掉昨天的不如意 "記"取昨日的經驗 , 明天絕對是一個燦爛的日子!

 
> 好文章共欣賞 ~忘 與 記~
> 年幼時期,我以為記得牢是真本事,過目不忘的大腦,真是天才啊! 中年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忘得掉才是真幸福。

> 忘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人生會披上一層灰色陰影; 忘不掉傷心的往事,人格會逐漸扭曲。
> 壯年以後,我開始向神求「健忘」之恩──

> 忘掉過去的輝煌,這是謙卑。 忘掉已往的失敗,這是勇氣。 忘掉從前的創傷,這是饒 恕。 忘掉昔日的罪過,這是感恩。

> 忘掉朋友的不週,這是大方。 忘掉仇敵的攻擊,這是愛心。
>
> “忘”比“記”難多了,“記”是聰明;“忘”是智慧、是修養!!!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不--年過半百,要有五不

















 








 








2011/03/28 聯合新聞網








《深情─教出懂愛、用心、有情的陽光孩子》】--游乾桂








 








 








 








人生五不








年過半百,不經意的撞見幾齣人生荒謬劇,憑添恐慌。








原來人生比想像的還要來去匆匆,早年一起坐在繁星點點夜空下,談佛論禪,激辯老莊,溺在康德、海德格爾與尼采之間的友人,慢慢有人離開,塵歸塵、土歸土了。








告別式來得突然,老友們不禁唏噓,往年都是在婚宴上巧遇的,而今改成公祭,多出幾分酸楚。








讀書的意義從他身上看出弔詭,他因為學業成績優異,搶得一項忙碌的工作;因為忙碌,而日以繼夜,最後榨乾自己。








他是賣力之人,得了不少錢,卻從未好好享用,臨走前的一個月,一直長吁短嘆,直稱不值。








我因他,而添得了許多感觸,有了覺醒。








 








我不等








 








朋友什麼都等。








等退休。








等一千萬存款。








等孩子長大。








等房貸繳清。








最後等到了告別式。








 








他有感而發告訴我們這群探病友人,人都會走,可是他走得有些遺憾,有點不甘,非常後悔,除了工作之外,他什麼事也沒做過。








離開醫院,所有人眼眶泛紅,並且許願,絕對不等,








一定好好活著,享受生活,但盼這些允諾全是真話。








 








我不管








友人什麼都管,他管成績,管分數,管第幾名,管英文,也管數學,當是累人的。他常說,沒有他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世界沒有誰都照舊,地球照轉,別人照活,太陽月亮依舊浮浮沈沈。








 








不管孩子就好多了,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我管健康,我管快樂,我管自己的遊山玩水。








人是從依賴到獨立,我們卻常把孩子從獨立教成依賴。








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忙得不可開交,經常不在,讓孩子留在安親班;當我們需要孩子的時候,換成他們很忙,沒空,不在,我們順理成章住進養老院。








 








我不看








兩眼看,不如單眼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好些,什麼事都太精明,反而自找苦吃








孩子只是孩子,不可能什麼都會,可是大人總希望他們快快長大,什麼都懂。這是衝突,沒有解藥,唯有少看為妙,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而非揠苗助長。








不會到會是必然歷程,學習中挫折很多,但從中吸取經驗,於是會了。可是一般人卻奢望孩子要武功高強,什麼都會,後來發現,除了讀書考試,這些人什麼都不會。不看,並非什麼都不看,而是看該看的;不該看的、看不見的,就不必一直想看了。








 








我不做








我不做對孩子無意義的事,但做有意義的事;做不來的不做,做起來很辛苦的也不做,做了之後會後悔的當然不做。








我打羽毛球深知其味,救不到的球不救,救到了會扭傷腳的不救……人老了,必須服老,不服老就慘了;








而今我更明白,什麼是適可而止,量力而為,來日方長了。








 








我不給








給不起的,不給;不必給的,也不給。








需要的,我給;想要的,不給。柴米油鹽,給;








房子、車子、名牌、好的手機……,不給。








給的愈少,孩子愈賢






;給的太多,就不賢;








什麼都給的家庭,孩子鐵定什麼都不會,只會茶來張口,錢來伸手,徒增其苦。








 








林則徐有名言一句,我深有同感:








子孫若有我者,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若我者,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人生有兩齣悲劇:一是萬念俱灰;二是躊躇滿志。 ─蕭伯納 








 








關於《深情─教出懂愛、用心、有情的陽光孩子》--游乾桂








 








我們一直把教育停留在智育的思考,








忘了人生最重要的人情世故,遺漏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感情和貼心,讓家不止是成就,還有相互取暖的溫情,彼此牽掛的愛








 








我不知道,我和孩子還有多少人生相伴?








但幸福在我看來,越來越簡單了:








我只想再看孩子一眼,多看一眼,靜靜的看他一眼。








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永遠的心肝寶貝。








愛是一粒種籽,種下去,就有機會結出果實。








 








愛藏於生活之中,用各式各樣的形式存在,








只是因為太淡,常常被忘了而已。








愛的傳承,最好的方式就是身教








每個人身上都需要一本愛的存摺,當兒女成長時,投資愛;








我們年老時,就可以提領關懷。








 








從現在起,努力累積、也分享這些愛的資產,不管是對父母、對孩子,將人生最美的親情緊緊握在手中,別再錯過。








 








教育如果什麼都教,但不教愛;什麼都會,只有孝順父母不會,這樣捏塑出來的一流人才,究竟是否有利於社會?








 








我們的孩子不可能一直留在學校,也不會永遠待在父母身旁,真正優質的教育,應該是在孩子離開我們之後,仍懂得反哺之恩,而非一飛沖天,消失在無垠的天際。








 








懂愛、用心、有情的孩子,心中永遠灑滿陽光,懂得把愛分享、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不--年過半百,要有五不

















 








 








2011/03/28 聯合新聞網








《深情─教出懂愛、用心、有情的陽光孩子》】--游乾桂








 








 








 








人生五不








年過半百,不經意的撞見幾齣人生荒謬劇,憑添恐慌。








原來人生比想像的還要來去匆匆,早年一起坐在繁星點點夜空下,談佛論禪,激辯老莊,溺在康德、海德格爾與尼采之間的友人,慢慢有人離開,塵歸塵、土歸土了。








告別式來得突然,老友們不禁唏噓,往年都是在婚宴上巧遇的,而今改成公祭,多出幾分酸楚。








讀書的意義從他身上看出弔詭,他因為學業成績優異,搶得一項忙碌的工作;因為忙碌,而日以繼夜,最後榨乾自己。








他是賣力之人,得了不少錢,卻從未好好享用,臨走前的一個月,一直長吁短嘆,直稱不值。








我因他,而添得了許多感觸,有了覺醒。








 








我不等








 








朋友什麼都等。








等退休。








等一千萬存款。








等孩子長大。








等房貸繳清。








最後等到了告別式。








 








他有感而發告訴我們這群探病友人,人都會走,可是他走得有些遺憾,有點不甘,非常後悔,除了工作之外,他什麼事也沒做過。








離開醫院,所有人眼眶泛紅,並且許願,絕對不等,








一定好好活著,享受生活,但盼這些允諾全是真話。








 








我不管








友人什麼都管,他管成績,管分數,管第幾名,管英文,也管數學,當是累人的。他常說,沒有他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世界沒有誰都照舊,地球照轉,別人照活,太陽月亮依舊浮浮沈沈。








 








不管孩子就好多了,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我管健康,我管快樂,我管自己的遊山玩水。








人是從依賴到獨立,我們卻常把孩子從獨立教成依賴。








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忙得不可開交,經常不在,讓孩子留在安親班;當我們需要孩子的時候,換成他們很忙,沒空,不在,我們順理成章住進養老院。








 








我不看








兩眼看,不如單眼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好些,什麼事都太精明,反而自找苦吃








孩子只是孩子,不可能什麼都會,可是大人總希望他們快快長大,什麼都懂。這是衝突,沒有解藥,唯有少看為妙,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而非揠苗助長。








不會到會是必然歷程,學習中挫折很多,但從中吸取經驗,於是會了。可是一般人卻奢望孩子要武功高強,什麼都會,後來發現,除了讀書考試,這些人什麼都不會。不看,並非什麼都不看,而是看該看的;不該看的、看不見的,就不必一直想看了。








 








我不做








我不做對孩子無意義的事,但做有意義的事;做不來的不做,做起來很辛苦的也不做,做了之後會後悔的當然不做。








我打羽毛球深知其味,救不到的球不救,救到了會扭傷腳的不救……人老了,必須服老,不服老就慘了;








而今我更明白,什麼是適可而止,量力而為,來日方長了。








 








我不給








給不起的,不給;不必給的,也不給。








需要的,我給;想要的,不給。柴米油鹽,給;








房子、車子、名牌、好的手機……,不給。








給的愈少,孩子愈賢






;給的太多,就不賢;








什麼都給的家庭,孩子鐵定什麼都不會,只會茶來張口,錢來伸手,徒增其苦。








 








林則徐有名言一句,我深有同感:








子孫若有我者,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若我者,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人生有兩齣悲劇:一是萬念俱灰;二是躊躇滿志。 ─蕭伯納 








 








關於《深情─教出懂愛、用心、有情的陽光孩子》--游乾桂








 








我們一直把教育停留在智育的思考,








忘了人生最重要的人情世故,遺漏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感情和貼心,讓家不止是成就,還有相互取暖的溫情,彼此牽掛的愛








 








我不知道,我和孩子還有多少人生相伴?








但幸福在我看來,越來越簡單了:








我只想再看孩子一眼,多看一眼,靜靜的看他一眼。








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永遠的心肝寶貝。








愛是一粒種籽,種下去,就有機會結出果實。








 








愛藏於生活之中,用各式各樣的形式存在,








只是因為太淡,常常被忘了而已。








愛的傳承,最好的方式就是身教








每個人身上都需要一本愛的存摺,當兒女成長時,投資愛;








我們年老時,就可以提領關懷。








 








從現在起,努力累積、也分享這些愛的資產,不管是對父母、對孩子,將人生最美的親情緊緊握在手中,別再錯過。








 








教育如果什麼都教,但不教愛;什麼都會,只有孝順父母不會,這樣捏塑出來的一流人才,究竟是否有利於社會?








 








我們的孩子不可能一直留在學校,也不會永遠待在父母身旁,真正優質的教育,應該是在孩子離開我們之後,仍懂得反哺之恩,而非一飛沖天,消失在無垠的天際。








 








懂愛、用心、有情的孩子,心中永遠灑滿陽光,懂得把愛分享、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廣宏一

 

定義     

 

男人的性感帶,各個年齡層「長」在不同部位。

 

年輕時,性感帶是長在嘴巴。

敢虧、敢打嘴砲,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要到學校找,不僅數量比較少,而且質量也不好。

 

中年的時候,性感帶是印出來的。

名片上的頭銜愈大愈感性,天涯何處無芳草,千萬別在公司找,再說年紀也不小,

出去若沒美妹屌,回家還有老婆鳥,只是家用不能少。

老年的時候,性感帶是長在口袋。

白天沒鳥事,晚上鳥沒事,口袋裡的真金白銀,才是年輕美眉眼中的魅力。

由來

男人的性感帶一直以來,傻呼呼地自作孽,塑造成得英明神武,

甚至把「欠」看成「久」才是神功,建立在拉鍊下那小小的大玩意兒。

男人的一生,從睪丸素換成茄紅素,太陽眼鏡換成老花眼鏡,

髮膠改成生髮水後,才漸漸明瞭得將重點從拉鍊位置,往旁移到「口袋」才有搞頭。

 

發展

 

男人的性感帶如3C商品。二十弱冠,起床卻是「奔騰」;

三十而立,名符其實的「日立」;四十不惑,開始「微軟」;

五十知天命,明白已是「松下」;六十耳順,卻只能「聯想」。

變異

20歲的男人是哈巴狗,一見女人口水流。

30歲的男人是看家狗,洗衣做飯是能手。

40歲的男人是瘋狗,能咬一口是一口。

50歲的男人是賴皮狗,整天裝著偉哥走。

60歲的男人是傻狗,只能吻吻小姐手。


70歲的男人是死狗,一點想法也沒有。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廣宏一

 

定義     

 

男人的性感帶,各個年齡層「長」在不同部位。

 

年輕時,性感帶是長在嘴巴。

敢虧、敢打嘴砲,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要到學校找,不僅數量比較少,而且質量也不好。

 

中年的時候,性感帶是印出來的。

名片上的頭銜愈大愈感性,天涯何處無芳草,千萬別在公司找,再說年紀也不小,

出去若沒美妹屌,回家還有老婆鳥,只是家用不能少。

老年的時候,性感帶是長在口袋。

白天沒鳥事,晚上鳥沒事,口袋裡的真金白銀,才是年輕美眉眼中的魅力。

由來

男人的性感帶一直以來,傻呼呼地自作孽,塑造成得英明神武,

甚至把「欠」看成「久」才是神功,建立在拉鍊下那小小的大玩意兒。

男人的一生,從睪丸素換成茄紅素,太陽眼鏡換成老花眼鏡,

髮膠改成生髮水後,才漸漸明瞭得將重點從拉鍊位置,往旁移到「口袋」才有搞頭。

 

發展

 

男人的性感帶如3C商品。二十弱冠,起床卻是「奔騰」;

三十而立,名符其實的「日立」;四十不惑,開始「微軟」;

五十知天命,明白已是「松下」;六十耳順,卻只能「聯想」。

變異

20歲的男人是哈巴狗,一見女人口水流。

30歲的男人是看家狗,洗衣做飯是能手。

40歲的男人是瘋狗,能咬一口是一口。

50歲的男人是賴皮狗,整天裝著偉哥走。

60歲的男人是傻狗,只能吻吻小姐手。


70歲的男人是死狗,一點想法也沒有。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福課  泰勒 本 沙哈爾




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課」告訴你幸福的真諦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在一週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本-沙哈爾成了「哈佛紅人」。校刊和《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家媒體,報導了積極心理學課在哈佛火爆的情景。「幸福課」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 ?「我曾不快樂了30年。」本-沙哈爾這樣說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畢業生,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哈佛,作為三名優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他還是個一流的運動員,在社團活動方面也很活躍。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內心並不快樂。「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興趣的是我的經歷。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於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在本-沙哈爾第二次開設「幸福課」的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導:《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標題下的導語說:在過去的一年,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學校舍區輔導員寫給舍區主管的信。「我快覆沒了。」這位輔導員寫道。在他分管的舍區內,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舍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並強調該舍區的問題並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說: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在內心深處,我經常覺得自己會窒息或者死去。」這名學生說。她時常不明原由地哭泣,總要把自己關起來才能睡覺。她看過幾個心理醫生,試過6種藥物,休學兩個月,來應付自己的心理問題。「我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這樣描述自己。




有個名叫瑪麗亞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內自殺,年僅19歲。她的室友回憶說:就在自殺前一晚,瑪麗亞和班裡同學談論天氣時,還表現得十分開心的樣子。「她看起來很好。她在聽音樂,調子好像還很歡快。」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這是令許多美國人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計,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 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後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36%。但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 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3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我們的很多課,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寫作,可是為什麼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歷。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終於,本-沙哈爾如願以償,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他極力讓自己鎮定,並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裡,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他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一旦賽事完了,一定要大吃兩天「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當他急不可 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剎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可能會後悔,並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 和 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託就是每年的假期。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 和 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蒍 ?姆已對 ?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穫。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經過多年的打拚,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儘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並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蒂姆為此深感痛苦。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矇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在本-沙哈爾看來,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他們把物賍 ?與財寍 ?,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在課堂上,本-沙哈爾不斷地向聽講者發問: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麼」,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麼」,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嘗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爾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了他一點忠告:「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本-沙哈爾也這樣教他的學生,如何尋找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熱情的工作。


 用以下3個關鍵問題,先來問問自己:一,什麼帶給我意義?二,什麼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麼?並且要注意順序。然後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10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一名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週至少幹60個小時。早上,他掙紮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難道說,現實世界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說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




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所以他每天並不開心。在美國,有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甚滿意。但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並非互相排斥。」他說。他進一步說,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裡,人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熱情,不但動機堅定,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舉例講,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造的愉悅,而這快樂的成果,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兩個人共享著愛情的美好,並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都會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幸福與成功,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無論是工作上還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帶來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爾總結出這樣3種工作境界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這樣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須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節假日了;把工作當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的發展,如權力和聲望等。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期望 從副 教授到 終身 教授、從教師到校長、從職員到主管、從編輯到總編輯;假如,把工作當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薪水、職位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動力源自內心。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為人打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獲得充實感。他們的目標,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




有一項研究,是針對醫院清潔工的。一組人覺得自己的清潔工作很無聊,沒啥意義;但另一組人,覺得很有意義,做得很投入。他們與護士、病人以及家屬交談,想辦法讓醫院員工、病人舒適。他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並在其中找到了意義:我不僅僅是個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讓醫院正常運轉,幫助病人更快地康復。




就像第二組人,由於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從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義和快樂,他們與服務對象的關係,也不再是簡單的金錢關係。有時候,人們並沒有換工作,或改變工作環境,他們所做的,只是賦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義,從中發現樂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一個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快樂的投資家,一個出於正確動機的商人,絕對要比一個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義得多。」本-沙哈爾篤定地說。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時刻。」本-沙哈爾用一段話,描述這種美妙的體驗:我甚至形成了一種迷信,世上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在幫我。只要你追隨自己的天賦和內心,你就會發現,生命的軌跡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臨,你所經歷的,正是你應擁有的生活。當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你會發現,周圍的人,開始源源不斷地帶給你新的機會。「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個學生走到本-沙哈爾面前,問他: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師吧。學生接著又說: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你並不快樂,我就要告訴他,別再上你的課。本-沙哈爾看著這個學生,笑著道:沒關係,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總有人問我,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痛苦。痛苦,是我們的人生經驗,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經常發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漫漫人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悲傷的時刻,比如經歷失敗或失去,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只會帶來失望和不滿,並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




一個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如歡樂和愛;很少被憤怒或內疚,這些負面情緒所控制。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剛開始講「幸福課」時,本-沙哈爾很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幽默的人,一個完美的導師,為此,他特地跑到喜劇演員培訓班學習。但他不是那種能開激烈的玩笑,做誇張表演的人。無論怎麼學,他也達不到想要的戲劇效果。




想讓自己當一個完美的老師,他發現這樣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每次都很緊張,怕被發現面具下真實的樣子,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這樣不僅害了我自己,也傷害了學生,等於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完人』典型,告訴學生走一條永遠走不通、錯誤的路。打開自己,袒露真實的人性,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受尊重。」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鍊。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裡 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恐 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上這門課,真是一種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學生學習。」一位讀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在發給我們的郵件中寫道。她還說:事實上,這門課並不會幫我拿攻讀學位的學分。但比起其它課程,我更喜歡做這門課的作業。在哈佛的校報上,也留下學生們的反饋意見:「他教心理學,同其他心理學老師有很大的不同。他試圖讓你把這些理念,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從記『感恩簿』中收穫最大,在那裡,我每天寫下我充滿感激的事情。」「上這門課之前,聽到『冥想』這個詞,我會不以為然。但是現在,我驚奇地發現,它真的讓我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放鬆了。」「我認識的每個上過這門課的人都說,這是他們在哈佛上過的最好的課。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說,它改變了她的生命,給了她一種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對幸福的理解- ?也改讍 ?了。」




甚至助教們也說,自打跟本- 沙哈爾 教授「幸福課」以來,一年中,身體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飲食、睡眠、人際關係,還有人生的方向感。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東西。」另一位助教稱,這門課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2006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長薩默斯為自己的驚人之語「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課」的代價。即將去職的薩默斯悶悶不樂,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爾,討論要如何讓校長快樂起來的秘笈,本-沙哈爾慷慨傳授。


首先,他現在可能很煩亂、失落、難過,這些都屬正常,因為他也是人。去大膽地經歷他現在正經歷著的任何事,並且自然地接受下來。




第二,建議薩默斯本人,閱讀一下哈佛積極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波特的書,書中說:人類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緒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並沒有像他最初看起來的那麼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頂級大學的校長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細反省一下作為哈佛校長的經歷,回憶自己任期內的巔峰時刻,並用他所學到的東西,去尋找新的機會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辦法仍不奏效的話,本-沙哈爾支了最後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課堂上,留下一個座位,校長先生可以旁聽這門課並做相應的論文。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福課  泰勒 本 沙哈爾




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課」告訴你幸福的真諦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在一週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本-沙哈爾成了「哈佛紅人」。校刊和《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家媒體,報導了積極心理學課在哈佛火爆的情景。「幸福課」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 ?「我曾不快樂了30年。」本-沙哈爾這樣說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畢業生,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哈佛,作為三名優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他還是個一流的運動員,在社團活動方面也很活躍。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內心並不快樂。「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興趣的是我的經歷。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於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在本-沙哈爾第二次開設「幸福課」的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導:《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標題下的導語說:在過去的一年,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學校舍區輔導員寫給舍區主管的信。「我快覆沒了。」這位輔導員寫道。在他分管的舍區內,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舍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並強調該舍區的問題並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說: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在內心深處,我經常覺得自己會窒息或者死去。」這名學生說。她時常不明原由地哭泣,總要把自己關起來才能睡覺。她看過幾個心理醫生,試過6種藥物,休學兩個月,來應付自己的心理問題。「我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這樣描述自己。




有個名叫瑪麗亞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內自殺,年僅19歲。她的室友回憶說:就在自殺前一晚,瑪麗亞和班裡同學談論天氣時,還表現得十分開心的樣子。「她看起來很好。她在聽音樂,調子好像還很歡快。」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這是令許多美國人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計,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 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後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36%。但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 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3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我們的很多課,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寫作,可是為什麼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歷。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終於,本-沙哈爾如願以償,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他極力讓自己鎮定,並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裡,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他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一旦賽事完了,一定要大吃兩天「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當他急不可 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剎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可能會後悔,並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 和 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託就是每年的假期。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 和 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蒍 ?姆已對 ?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穫。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經過多年的打拚,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儘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並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蒂姆為此深感痛苦。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矇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在本-沙哈爾看來,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他們把物賍 ?與財寍 ?,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在課堂上,本-沙哈爾不斷地向聽講者發問: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麼」,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麼」,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嘗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爾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了他一點忠告:「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本-沙哈爾也這樣教他的學生,如何尋找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熱情的工作。


 用以下3個關鍵問題,先來問問自己:一,什麼帶給我意義?二,什麼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麼?並且要注意順序。然後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10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一名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週至少幹60個小時。早上,他掙紮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難道說,現實世界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說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




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所以他每天並不開心。在美國,有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甚滿意。但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並非互相排斥。」他說。他進一步說,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裡,人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熱情,不但動機堅定,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舉例講,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造的愉悅,而這快樂的成果,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兩個人共享著愛情的美好,並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都會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幸福與成功,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無論是工作上還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帶來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爾總結出這樣3種工作境界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這樣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須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節假日了;把工作當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的發展,如權力和聲望等。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期望 從副 教授到 終身 教授、從教師到校長、從職員到主管、從編輯到總編輯;假如,把工作當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薪水、職位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動力源自內心。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為人打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獲得充實感。他們的目標,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




有一項研究,是針對醫院清潔工的。一組人覺得自己的清潔工作很無聊,沒啥意義;但另一組人,覺得很有意義,做得很投入。他們與護士、病人以及家屬交談,想辦法讓醫院員工、病人舒適。他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並在其中找到了意義:我不僅僅是個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讓醫院正常運轉,幫助病人更快地康復。




就像第二組人,由於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從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義和快樂,他們與服務對象的關係,也不再是簡單的金錢關係。有時候,人們並沒有換工作,或改變工作環境,他們所做的,只是賦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義,從中發現樂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一個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快樂的投資家,一個出於正確動機的商人,絕對要比一個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義得多。」本-沙哈爾篤定地說。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時刻。」本-沙哈爾用一段話,描述這種美妙的體驗:我甚至形成了一種迷信,世上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在幫我。只要你追隨自己的天賦和內心,你就會發現,生命的軌跡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臨,你所經歷的,正是你應擁有的生活。當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你會發現,周圍的人,開始源源不斷地帶給你新的機會。「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個學生走到本-沙哈爾面前,問他: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師吧。學生接著又說: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你並不快樂,我就要告訴他,別再上你的課。本-沙哈爾看著這個學生,笑著道:沒關係,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總有人問我,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痛苦。痛苦,是我們的人生經驗,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經常發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漫漫人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悲傷的時刻,比如經歷失敗或失去,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只會帶來失望和不滿,並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




一個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如歡樂和愛;很少被憤怒或內疚,這些負面情緒所控制。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剛開始講「幸福課」時,本-沙哈爾很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幽默的人,一個完美的導師,為此,他特地跑到喜劇演員培訓班學習。但他不是那種能開激烈的玩笑,做誇張表演的人。無論怎麼學,他也達不到想要的戲劇效果。




想讓自己當一個完美的老師,他發現這樣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每次都很緊張,怕被發現面具下真實的樣子,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這樣不僅害了我自己,也傷害了學生,等於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完人』典型,告訴學生走一條永遠走不通、錯誤的路。打開自己,袒露真實的人性,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受尊重。」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鍊。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裡 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恐 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上這門課,真是一種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學生學習。」一位讀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在發給我們的郵件中寫道。她還說:事實上,這門課並不會幫我拿攻讀學位的學分。但比起其它課程,我更喜歡做這門課的作業。在哈佛的校報上,也留下學生們的反饋意見:「他教心理學,同其他心理學老師有很大的不同。他試圖讓你把這些理念,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從記『感恩簿』中收穫最大,在那裡,我每天寫下我充滿感激的事情。」「上這門課之前,聽到『冥想』這個詞,我會不以為然。但是現在,我驚奇地發現,它真的讓我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放鬆了。」「我認識的每個上過這門課的人都說,這是他們在哈佛上過的最好的課。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說,它改變了她的生命,給了她一種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對幸福的理解- ?也改讍 ?了。」




甚至助教們也說,自打跟本- 沙哈爾 教授「幸福課」以來,一年中,身體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飲食、睡眠、人際關係,還有人生的方向感。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東西。」另一位助教稱,這門課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2006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長薩默斯為自己的驚人之語「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課」的代價。即將去職的薩默斯悶悶不樂,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爾,討論要如何讓校長快樂起來的秘笈,本-沙哈爾慷慨傳授。


首先,他現在可能很煩亂、失落、難過,這些都屬正常,因為他也是人。去大膽地經歷他現在正經歷著的任何事,並且自然地接受下來。




第二,建議薩默斯本人,閱讀一下哈佛積極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波特的書,書中說:人類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緒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並沒有像他最初看起來的那麼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頂級大學的校長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細反省一下作為哈佛校長的經歷,回憶自己任期內的巔峰時刻,並用他所學到的東西,去尋找新的機會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辦法仍不奏效的話,本-沙哈爾支了最後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課堂上,留下一個座位,校長先生可以旁聽這門課並做相應的論文。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