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
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卻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卻常常做出彼此傷害的事情來;有時費盡心機想和上司、同事拉近關係,卻常常適得其反。為什麼會這樣?
怎樣的關係才能稱作“好”呢?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都不妥。為什麼兩個人很親密,卻不是相處的最佳狀態呢?
孔子的學生子游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是“屢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 國 君(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有一個哲學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
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尖利的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
牠 們老是不知道,大家應該保持一種什麼樣的距離才最好,離得稍微遠些,互相借不著熱氣,於是就往一起湊湊;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了,就又開始 疏離;離得遠了,大家又覺得寒冷……經過很多次磨合以後,豪豬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暖。
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尤其是都市裡,原來的大雜院都拆了,建成了單元樓,已經沒有這院裡頭一家包餃子、十家挨著都送到的事了,已經沒有大院一起過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的情形了。往往是同在一個單元裡邊住了三四年,鄰居都認不全。
因為週圍人際關系冷漠,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障礙越來越多了。
這種障礙多了以後會怎麼樣呢?就會加重我們所信賴的幾個朋友身上的負擔。
你會覺得:我的好朋友應當對我好一點,我也會自覺地對他好一點。你會覺得:你們家有什麼私事,比如兩口子打架了,為什麼不告訴我呢?我可以給你們調停啊!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大家真的應該聽聽子游的這句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距離過近,必然要傷及他人。
那麼,應該怎樣與朋友相處呢?
子貢曾經問過他的老師,孔夫子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
看到朋友做得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麼樣的事情都大包大攬。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那麼,對待自己最親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親密無間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妻之間、戀人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嗎?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
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
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我就為了愛你,放棄了什麼什麼;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怎麼怎麼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親也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看看,自從生了你以後,我工作也落後了,人也變老變醜了,我一切都犧牲了,都是為了你,你為什麼不好好念書呢?
所有這些,都可以稱為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我曾經看到有一本寫如何為人父母的書,作者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她在書的開頭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
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無論父子母女之間,還是多年夫妻之間,一旦沒有了這種距離、這種尊重,越過了這個尺度,到了《論語》中說的“數”這個階段,彼此已經不獨立了,就產生了隱患,離疏遠甚至崩潰就不遠了。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空隙,留一點餘地。
這非常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保持一點距離,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更深厚的情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