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mart智富
  2. 財富管理
  3. 理財高手
  4. 一心追求財務自由 她靠精省理財熬出頭

單身上班族》薪水7年沒漲,照樣存錢+投資

一心追求財務自由 她靠精省理財熬出頭



本期封面故事的主角萱萱(化名),今年30歲,是位補習班老師,會認識萱萱,緣起於她參加了《Smart智富》月刊的徵文活動。她在徵文裡的一段話,引起了我的興趣:「現在擁有兩桶金的我,心裡愈來愈踏實……相信也能夠在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的年代裡,累積一筆可觀的退休金。」看起來是個很有想法、也很會理財的女生。


不過文章繼續往下看,發現她住在花蓮,不是物價昂貴的台北。此時,編輯部「異議」聲浪四起:「花蓮物價低,存兩桶金很容易吧!」「她有提到媽媽去世留給她一筆錢,搞不好就是這兩桶金。」


為了一探究竟,我展開長達一個月對萱萱的採訪,愈訪愈佩服這個30歲的小資女,發現她月薪22,卻能在7年內靠自己累積200萬元資產;年紀輕輕,卻已及早想好未來退休金的規畫;每月儲蓄率逾7成,卻一樣能開心生活,不需要苦省。


萱萱年紀不大,理財觀念卻很早熟,關鍵不在於她有個富爸爸,相反的,她有個窮爸爸。萱萱的父母離異,父親曾經是銀行經理,收入令人稱羨,卻沒有存錢、沒有積蓄,緊接著又碰上中年失業,讓萱萱曾經連學費都繳不出。父親的作為,看在萱萱眼裡,成為最深刻的警惕。


正因此,萱萱不會嗜財如命,卻懂得珍愛錢,當用則用、該省則省,認真工作賺錢存錢,再靠投資讓錢滾動生財。同時,她還把心力投入在小朋友的品格與金錢觀念教育上,除了在課堂上教育學生,更經常投書媒體,希望能影響更多家長與小朋友。


說實話,聽萱萱講述她的人生經歷與理財想法,令我相當汗顏,我的薪水所得、家庭背景都好過萱萱,如今仍時常為錢困窘,萱萱珍惜錢卻不必死追錢的怡然自得,令我十分羨慕,也獲益良多,接下來,就讓萱萱現身說法。


我出生在花蓮,從小在花蓮長大,早年家境算小康,物質生活不缺乏。比較遺憾的是,國小3年級,我爸媽離婚了,我和弟弟跟著爸爸,因為爸爸在銀行工作,很會賺錢,親友們都覺得我們跟著爸爸,生活比較好過。可是我們沒有,爸爸平常花錢沒有比價、沒有財務規畫概念,又喜歡收藏古董,薪水幾乎都拿去買古董。


爸爸只愛古董、不愛存錢
害我從小深刻感受欠錢的困窘


爸爸喜歡研讀歷史,各個朝代、重大事件都能倒背如流,所以很喜歡古董。他以收藏為主,從來沒看過他拿去變現,沒有錢的時候他寧願去借錢,也不會把古董拿去賣。我不知道那些古董價值多少錢,我想,每個人對東西的價值都有排序,對爸爸來說,「擁有」比「變現的價值」更重要吧!


爸爸經常沒有錢,讓我們從小每次遇到要繳錢的時候,就很尷尬。我國小、國中的學費,爸爸都拖到繳費期限最後一天,才去向親友借錢。高中時,不管買制服、畢業旅行,爸爸也都拖拖拉拉,直到過了期限才給我錢去繳。最難過的是,高中補習班的學費因他失業無力負擔,到我畢業都沒去繳。


我念高一的時候,爸爸40幾歲,正好遇到銀行大裁員,他突然失業,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身上沒有錢。於是,從我高一下學期開始,補習班每學期2,500元的補習費都沒繳過,還被老師誤會我把錢拿去花了。我只好老實告訴老師,爸爸失業,我單親、沒跟媽媽住一起,所以繳不出來。老師人很好,跟我說沒關係,等爸爸給我錢再繳就好了。


爸爸大概失業了34年,到我念大學的時候才又去大陸工作。失業期間都住在家裡,開銷沒有太大,可是還是需要用錢,他知道我把從小到大拿的壓歲錢存在郵局,有好幾萬元,就跟我說戶頭一直沒動會被鎖住,要我把本子交給他處理。我把本子交給他,沒想到後來錢都被他領走。


爸爸也知道我會把他偶爾給的零用錢存起來,所以會向我借錢。有一天,我要出門時他突然叫住我,要借200元,我問爸爸要幹嘛,他說要去跟朋友喝咖啡,身上沒錢。我心想,你既然沒錢,為何不去找工作賺錢,反而還有閒情逸致去喝咖啡。


我沒有借給他,因為當時我很生氣,爸爸花光我的壓歲錢,又想跟我借錢,不過後來想想,爸爸可能是走頭無路吧,有點同情他。爸爸其實很會賺錢,如果他有好好規畫他的人生,上千萬元財產早就有了。


爸爸的行為讓我很困擾,尤其高中繳不出補習費,更讓我覺得難堪。那些都是必要的支出,但爸爸老是讓我遲繳或沒繳,我得承受別人的指責或異樣的眼光,不是我不想繳,而是爸爸沒錢讓我繳不了。爸爸的情況讓我覺得錢很重要,我不想需要錢的時候拿不出來,更討厭欠錢的感覺。我覺得錢賺再多,不懂得存錢一樣是空。


或許是受到爸媽離婚的影響,我很早熟,小時候常想「為什麼只有我這樣,別人家庭都很完整」,也會想「人到底為了什麼而活」。媽媽很了解我,經常勸我。媽媽跟爸爸離婚後,離開花蓮搬到北部,我大學刻意選擇北部的學校,媽媽可以常來看我。


媽媽教我記帳、存錢
大學打工月領5千,擠2千還貸款


我媽媽跟爸爸不一樣,比較有理財的觀念,讓我比較有安全感。從小到大我都把壓歲錢交給媽媽,媽媽會幫我存起來。高中時,她教我記帳、帶我去銀行開戶,還偷偷為我存錢(編按:萱萱母親教給她的理財知識)。


我讀大學的時候,媽媽常來帶我去吃飯、拿零用錢給我,但不會幫我付學費,她認為學費是爸爸的責任。可是那時候爸爸剛找到工作,無法負擔一學期5萬元的學費,我申請助學貸款,生活費則靠打工,每個月大約有5,000元。把錢都花光會讓我很沒有安全感,所以每月生活費設定3,000元,2,000元存下來,每存到幾萬元就拿去還學貸。


因為錢不多,我必須非常省。大學4年都住在學校宿舍,一學期才6,000元,而且不必付水電費;每次抽籤時我都暗暗祈禱,幸好都有抽到。住宿費用雖然便宜,控制生活花費還是要傷腦筋,我每天花費不能超過100元。為了省錢,我都到學校餐廳吃飯,兩樣青菜加一碗飯,才26元。我很少吃肉,因為肉的重量較重,一秤重就會超過30元。吃完後我會打包餐廳免費提供的湯,晚上自己加料煮一煮,又打發了一餐。


為了省下家電、衣服等費用,我常常到學校資源回收的地方去撿二手貨。很多學生或者即將畢業的學長姊,會把不要的物品放在那邊,很多都還很好用。資源回收阿姨白天來整理,我手腳比她們快,半夜就去挖寶。我曾經撿了兩台電磁爐,畢業留給學妹繼續用;也撿了很多衣服,有些一直穿到現在;其他物品收穫也很多,我覺得丟棄的人真是太浪費了。


省錢強迫儲蓄
月薪224年也能存100


比起同學能隨意消費,這樣子省比較辛苦,可是久了,也就習慣了。而且我會保留彈性,例如今天跟同學去看電影多花一點,我明天就想辦法少花一點,不會卡得死死的,那樣生活沒有樂趣。


大四的時候,我有想過是不是要留在北部工作,就業機會多、薪水也比較高,可以讓我盡早還清助學貸款,可是房租會吃掉大半的薪水,很難決定。正當我猶豫時,媽媽因為癌症過世了,留給我近200萬元,我先拿來付清助學貸款,也用了其中60萬元一圓出國遊學夢。剩下的80萬元交給阿姨保管,當成緊急預備金,到現在沒有動用過。


既然不需要還助學貸款,我決定回花蓮工作,住家裡比較能存錢。我去當補習班老師,月薪22,000元。因為住家裡費用比較省,花蓮物價也低,我認為每個月生活費5,000元應該夠用,於是設定每個月生活費為5,000元,剩下的17,000元我都存下來,其中有6,000元放在分紅保單。月存6,000元,滿2年以後開始領還本金,我算了約有3%的報酬率,雖然不高但年年有錢回來,而且能強迫自己儲蓄,還算不錯。


不久之後,過年時家族聚會,我跟同年紀的表妹談論起薪資以及勞健保提撥的退休金,我才意識到,我的工作時數比她長,福利卻沒有更好;我雖然有存錢,帳面數字卻很少,在沒有成家置產的情形之下,就算做到50歲退休也無法累積1,000萬元資產。那時我突然了解,強迫自己儲蓄雖然可以存錢,但累積資產不是單靠「存」就可以達到目標。我開始研究投資工具,也想著如何用這份工作開拓自己的額外收入。


我先兼家教,因為時數短、時薪高,每個月平均收入約4,000元。本薪加上兼差,我每個月有26,000元的收入,存錢速度加快了。2008年,我開始嘗試每個月各以3,000元定期定額投資2檔基金,雖然金融海嘯期間賠了2萬多元,可是長期累積下來,定期定額還是幫我「存」到45萬元(本金加上獲利)。


26歲時,我竟然存到人生第1100萬元,我好高興,從來沒有想過靠自己可以擁有100萬元的感覺,給我很大的信心。信心真的很重要,讓我覺得存錢不辛苦,而且很有成就感,也很有安全感。


首次投資遇金融海嘯
定期定額續扣,3年再滾100


投資的起步卻不是很順利,也不知道這算好事還是壞事。投資基金的第1年,就碰上2008年金融海嘯,2檔基金績效負30%,我當時不知道該不該贖回,就決定一檔贖回,另一檔繼續定期定額,結果沒有贖回的基金後來大翻身,績效逆轉成正的15%以上。我發現,進入投資市場一定要能夠細水長流,定期定額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定期定額遇到金融海嘯,績效也會負很多,可是定期定額很像存錢,又可以分散風險,市場不好的時候不要急著贖回,績效還是會翻正,不會一下子就失去一大筆錢。我繼續做定期定額,同時也計畫準備學做單筆投資。


2009年,市場從谷底上來,我開始做基金單筆投資,我很珍惜錢、很謹慎,投資報酬率設定超過10%就贖回,有時候停利點會看基金特性與大環境調整,可是一定嚴格執行停利。


我把每個月存下的17,000元,拿出11,000元放在投資戶頭,兼差的收入也存下當本金。結果,靠基金投資錢滾錢,3年後,我在29歲時滾出第2100萬元。


23歲到現在,我都在同一家補習班上班,7年來薪水沒變過;有時候晚上、假日還要到補習班加班上課,補習班也從來沒有給我額外的費用。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會離職去找薪水高一點的工作,我覺得,有工作就好好做,薪水低,我可以去兼差打工,提高收入,不會去計較那麼多。


朋友拼7年還在考公職
我已賺到兩桶金,不必看人臉色


我的朋友裡,有人為了追求福利待遇比較好的公務工作,從大學畢業後就開始考公職,到現在7年了還沒考上,仍不願意放棄。同樣的年紀,我已經有工作、有2桶金,她卻什麼都沒有,這樣的人生好可惜。


2桶金都是靠我自己努力來的,我不是為了想要變得很有錢,而是希望靠自己、不用再看人臉色。在補習班工作,我常看到很多父母再苦、再累,都要幫小孩準備教育基金、買房子,可是每個小孩都會帶自己的財富來,留太多反而不好,小孩會依賴父母。


我覺得,人還是必須靠自己活出一切,靠自己最實在。當你在努力的過程中,明白累積一桶金有多麼不易,才會懂得珍惜。努力過程中會更深刻明瞭,只要有明確目標與正確的方法,沒有達不成的財富。像有穩定的工作,我就不會餓死;有投資,就為自己創造更多財富。我希望40歲擁有1,000萬元財富,提前退休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專家看法】父母給小孩資產 3方法安心又節稅


賴霓薽/富域理財規畫顧問總經理、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


很多父母都跟萱萱的母親一樣,會為小孩準備教育基金或者資產(如房子),讓小孩未來有保障,不過依照我的經驗,多數小孩拿到錢或者資產後通常開始揮霍、不為生活而努力,像萱萱這樣靠自己力量擁有財富者,少之又少。到底父母該怎麼「給」才恰當?我有3個建議:


1.在給之前,先建立孩子經濟獨立的觀念,並養成好的理財習慣。基礎打好後,拿到父母的錢或者資產,比較不會亂花。


2.透過保單來給,盡量不要給股票、基金。股票或基金一旦過戶給小孩,等同給現金可以變賣;保單不同,可節省遺產稅,將資產合法移轉給下一代,又仍可享有主控權,包括保單貸款或帳戶價值的提領,父母握有最終籌碼。


3.分批小額給。為避免小孩一次把錢或資產花光,最好是分批且小額的給,以保單為例,可跟銀行事先簽訂保險金信託契約,先約定保險金的運用方式,就算父母突然走了,也不必擔心小孩一下把錢花光。


【延伸閱讀】正確觀念幫她轉運
——
銀行經理老爸被錢追,月薪22K女兒不缺錢


工作觀念


萱萱:月薪22不嫌低,兼差打工幫自己增加第2份收入。
結果:願意接受低薪耐煩工作的年輕人愈來愈少,求職相對容易且穩定。


爸爸:只要努力找到鐵飯碗,就有穩定的收入與社會地位。
結果:鐵飯碗人人搶,老闆姿態高,高薪銀行經理最終因裁員而失業。


存錢觀念


萱萱:薪水雖低,只要每個月固定存一筆錢,積沙總會成塔。
結果:只靠存錢,工作4年就擁有100萬元。 


爸爸:每月都有薪水入帳,退休後有退休金可領,根本不需要存錢。
結果:快60歲、屆臨退休,身邊無餘錢,時時為錢發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il Wonder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